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启东事件的启示

你得先争得议价的资格,然后才谈得上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

邹敬|文

最近两个月,什邡和启东的群体性抗议事件引人关注。这两起事件的共同特点是,当地居民的环保诉求从一开始就一再被政府忽视,从而导致矛盾激化,最后引发群众集体上街抗议,甚至冲击政府部门。最终,两地政府都做出了让步,什邡放弃了钼铜项目,启东宣布永久取消排海工程。

王子纸业投资巨大,利润丰厚,地方政府无法拒绝,想尽办法让项目上马。但对排污这种具有很强公共性的重大问题,却忽视民意,领导自己拍板。在发达国家,有可能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得到周边居民的同意,并给予合理的环境污染补偿,通常做法是政府对工厂的排污收税,然后用之于周边居民,工厂基于利益考虑也会减少排污,从而达到利益平衡。而在中国,政府在做一个公共项目决策时,只考虑决策效率和经济利益,缺乏与民意的互动,未能充分顾及民生。如果不改变这种决策思路,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,这类以环保为诉求的集体性抗议事件将会越来越多。什邡和启东的事实告诉人们:如果不通过上规模的行动抗议,民众诉求是没有办法通过正常途径得到满足的。

在启东事件中,民众的表现可圈可点,总体来说非常理性和温和。依靠做得非常出色的海报、横幅、环保服装,借助微博强大的传播力,启东人的诉求很快得到了全国舆论的理解和普遍支持。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,启东政府很快做出了取消排海工程的决定。由此,我们看到了民间自组织力量的高效和强大。

有人质疑启动事件中民众有暴力倾向。在我看来,启东件事从过程到结果都不错:你得先争得议价的资格,然后才谈得上程序正义,最后才是实质正义。

社会运动理论告诉我们:国家的民主化程度越高,越能通过对话和制度化的程序解决问题,则民众抗议中的暴力成分就越少,就越来越倾向于非暴力抗争。还有一个暴力能量守衡理论,即国家机器施加给社会或个人的暴力最终也会反弹回来,施暴者与受害者同样会受到损害。因此促进民主化以及减少国家机器使用暴力的冲动,才是消解流血暴力事件、维护社会稳定的治本之道。

作者为自由撰稿人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张剑荆

张剑荆

1篇文章 11年前更新

财新《中国改革》执行总编辑。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1篇
  • 文章归档
2012年 1篇